辽宁抛“橄榄枝”用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
实现辽宁振兴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7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分别拿出最大的诚意,宣讲最新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以此表达辽宁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纳天下英才的渴求。
先来晒晒辽宁的人才工作“成绩单”。
据统计,辽宁省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5409人,全省已建设众创空间105家,集聚科技创业人才及团队5100余个。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累计培养储备青年人才5000余人。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4%,其中高级职称人才48万人。全省在职技术工人总量4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其中高技能人才100.7万人。
从高层次人才看,工作关系在辽宁的“两院”院士5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1人、“万人计划”专家7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级人选7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103人。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148人,位居全国前列。
面对人才流失问题,辽宁早已“坐不住”,纷纷出台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借助“辽宁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从现在开始到八月底,大体利用一个多月时间,集中宣传人才政策、人才典型和各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让广大人才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用。
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方面,辽宁出台《关于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鼓励科研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获得收入,允许科研人员适度兼职兼薪,在企业兼职的工作业绩可作为原单位参加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重要依据。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通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在本省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时,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这个比例比国家规定提高了20%。
在人才评价激励方面,出台《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对在工程、农业专业技术领域转化科技成果成绩优异人员中,开展正高级和副高级两个级别职称评定工作,评定主要看贡献、看能力,突出市场和企业评价,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横向课题资金、科技成果市场效益等来自市场的评价结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外语、计算机不作要求。出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全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每年在工匠技师中选拔100名“辽宁工匠”,给予每人10万元生活补贴,并享受省级优秀专家待遇,经过评审可直接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
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出台《辽宁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实施方案》,打造“人才特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出台《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到2020年,停招或撤销本科39种专业的79个专业点,高职专科20种专业的84个专业点;增设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18种本科专业,以及生态农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19种高职专科专业。
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已逐渐构筑,全省各市紧跟步伐。在沈阳,从去年开始,首次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资助项目,向新松机器人公司曲道奎团队、拓荆科技公司姜谦团队等21个开展创新创业的团队给予经费支持,为团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大连,用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凝聚人才的“强磁场”,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00余人次。安排965套房源作为人才公寓,可拎包即住。
在抚顺,大力实施“大石化产业市校企人才战略合作”,建立“人才—项目—产业”联动开发机制,开展了“教授博士服务抚顺”行动,先后选派136名教授博士到生产一线开展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110项。
在丹东,组建了“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目前已成功引进会员82人,其中“两院”院士49人、高层次专家33人,让院士专家走进丹东、了解丹东、服务丹东。在盘锦,坚持以情引人、以情留人,瞄准“人才”抓“项目”。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如今的辽宁,正致力打造一个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一个良好有序的营商环境,用最大的诚意广纳天下英才。